似乎是转瞬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在忙碌中逝去。前两天,树锋兄来电,谈起陈文增大师时,不禁又联想到与大师交往的那些岁月。值其仙逝一周年之际,我们约定一起写些文字,表达对他的思念。
记得前年的6月12日,就在陈文增大师离世的当天,一则新闻中曾这样报道,“被誉为‘当代中国定瓷之父’的陈文增大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63年的世界,把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留给了世人”。今天看来,这段话依然真切地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情感。
第一次专程去见陈文增大师是在十五年前的那个北风劲吹的腊月。那是我第一次去曲阳定窑,去看大师和他的团队。小雪过后,地上仍是薄薄的积雪,寒风袭来,似乎要吹透厚厚的冬衣。他的工作室那时还在大街最南端的小院里,现在想来,当时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我不知道在那么寒冷的季节是如何做作品的,只是猜想他们要忍耐许许多多的苦。那一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那本《定窑研究》,虽然仍是一本刚刚打印出来的手稿,但内容的详实着实令我感叹,正是从这本研究性的论著中,我对陈文增大师凭添深深的尊重,敬佩他能够扎根于曲阳这块偏僻的土地上,却对有着深远影响的定瓷文化做出了全面的梳理,并将自己对中国陶瓷文化的感悟融入其中。
自此之后,由于工作的关系,便与陈文增大师及其团队来往渐多,对他的了解也逐渐加深。从他对定窑的烧成工艺、装饰工艺和成型工艺的完善和提升,到陆续撰写《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等一批填补定窑理论空白的著作;从全身心致力于恢复发展定瓷绝技、系统整理创作理念和保护传承定瓷非遗,到为倡导中国传统三大文化现象之精神,融瓷、诗、书于一体,创立独具风格的三联艺术,他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筑成定窑今日辉煌的基石。那一年,我去中国美术馆看他的书法展,看完他的作品,又多了另一种感悟,一个定窑的恢复者,一个名窑的非遗传承人,举办的却是书法展,这本身就是一篇令人感慨的故事。
以我看来,陈文增大师骄人的贡献不仅仅在于身体力行,恢复昔日沉寂的定窑,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今天的定窑事业培养了一个优秀的专业团队。在去年的追悼会上,我看到了陈文增大师麾下的这些优秀人才,定瓷翘楚,如和焕、蔺占献、庞永辉、韩庆芳等,诗歌、书法才俊更是令人羡慕。这些年来,我和定窑的团队见面较多,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陈文增大师给这些同仁和学生们传授的不仅是技能和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准则,以及为这个社会贡献的精神。
大师去了,但他在瓷、书、画中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工艺与审美完美结合的意境,充满了令人陶醉的诗意,带给我们的是恒定而久远的感动。他不平凡的经历使我们相信了坚持的力量,一种超然物外的纯粹的精神。无论是他的定瓷作品,还是书法诗词,他的作品总令我们沉思,令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人生和灵魂。从一个曲阳“乡下人”的眼睛去远眺这个纷杂的世界,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纯真、恬淡、平和和执着,而在他几十年恢复定窑、彰显中国陶瓷文化的宏大理想中,他的思想和行为超越了这个时代,成为传承中国陶瓷文化的楷模,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的中国文人的胸怀。回顾往事,尽管我们与大师已有十数年的交往,但他在恢复定窑的几十年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我们又能感受几何?而他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怀有的抱负与理想,我们又能能品味几多?
尔今,大师已去,我们唯有敬仰他那份坚韧与敬业,唯有心存深深的感念之情了!
毛增印
2017年5月22日于北京知陶斋